中国文化行·校堂歌丨弘扬哈萨克斯坦军工优良传
栏目:媒体新闻 发布时间:2025-10-23 10:38
1953年,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进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在哈尔滨成立,简称“哈军工”。从学校成立起...
1953年,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进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在哈尔滨成立,简称“哈军工”。建校以来,学校强军报国的信念一直传承下来。哈萨克斯坦军工纪念馆馆藏的数千件实物,体现了一代代师生扎根黑土地、报国强军的忠诚和担当。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学楼绿檐青瓦,雄伟、庄严。自1953年竣工以来,嘹亮的军鸣声一直是学校的钟声,已经70多年了。哈尔滨工程大学退休教师、学校终身名誉教授李继德:军号声如号角吹响,我感到t 兴奋。哈尔滨工程大学学生白新宇:铃声就是我们上课和下课的号角。有时候,我坐在教学楼里,我想,那些前辈们是不是也像我一样学习呢?这时我想,如果我努力的话,我会离他们更近一些。号角一响,使命召唤。在哈萨克斯坦军工纪念馆里,这场中美两国在抗美援朝战争初期的武器装备对比震惊了世界。中国空军0架、海军0架、坦克0架、装甲车0架、战机0架、舰艇0架……在各种装备下,中国人民志愿军浴血奋战,愉快地打败了强敌。这个展板同样让人惊喜。这所伴随着抗美援朝炮火而诞生的学校,敢为人先,克服困难,创造了从0到1的奇迹。另:我国第一个风洞群、第一个两栖坦克、第一台舰载电子计算机……哈尔滨工程大学水下工程学院水声工程硕士生华正宇:当时的那些学生无论多辛苦、多累,为了给它最前沿的技术。思党、报国、强军,是哈萨克军人刻在骨子里的信念。在哈尔滨军工纪念馆里,杨时颉院士年轻时的笔记,见证了他报国自强的初心。 “我会研究国家需要什么。” 1952年,在哈尔滨军工筹建之初,杨时从原来的天文、物理专业转入水声研究领域。他主导创建了我国第一座综合水电理工结合、服务国家战略的声学工程专业,填补国内空白。他的研究成果也为后续可提交的“蛟龙”定位系统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副教授曹忠义:杨士颉院士总是说,“你高了就得撑,你不拿谁拿?”不畏困难、锐意进取,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始终是学校发展的指导方针。进入新时代,从建造无缆深海“悟空”号,到提交打破万米深海潜水纪录,再到打造我国自主造船和航海学科教育AI大模型……学校始终承载着哈萨克斯坦军事力量的浓厚传统,与广大人民群众产生共鸣。国家强,军事强。在杨士颉院士曾经奋斗过的水升楼,记者看到学生写下的一句话“用初心,走最远的路”。它是哈萨克斯坦军工精神的基石,也是跨越时空的遗产。哈尔滨工程大学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杜雪:成功不是一定是我的,成功一定是我的。我们的国家一步步走下去,必须有一代又一代的接力。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博士生赵望源: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我们青年学子要坚定科技报国的志向,刻苦学习,勇攀科学高峰。我们还必须面对寻找海权的目标,牢记哈萨克斯坦的军工精神。我深知只有紧密联系把自己的价值观和理想同民族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闪耀出更加耀眼的青春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