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水利技师学院培训中心,学员们进行车辆维修保养作业。翟慎安 摄 2025年全国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秋季招聘会在湖南人文科学学院举行。吴永华 摄 中共二十届中央四次全会提出,要切实保障民生,多渠道挖潜力,加强稳就业、促就业,促进重点群体稳定就业。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教育系统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首要任务,抓住秋季求职期,全力推进工作高质量、全面开展。各地高校细化就业指导,加强供需对接,更好服务困难毕业生,共同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 ----编者 供需对接从“第一公里”开始 本报记者 姚学清 “我投了11份简历,其中4份进入了重审,现在有了自己感兴趣的雇主。我身边的同学找工作都很积极,很多都有初心。”南京工业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2026级毕业生黄峥近日参加了在江苏南京举办的“金秋启航”校园招聘月活动。本次活动是秋季学期以来教育部联合主要经济省份召开的首次2026届高校毕业生供需大型会议。江苏是经济大省、教育大省。疫情期间如何做好工作“金九银十”毕业、找工作的关键时期?走到招聘现场,黄正和和同学们都感觉眼睛一亮。职位多、素质好,划分分类一目了然。据介绍,13个城市展区和16个产业和特色区联合了江苏省“1650”重点产业集群和上市公司等千余家优质企业,涵盖高端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信息通信、金融等领域,提供就业岗位3.2万多个。新能源公司是黄峥最感兴趣的职业方向。“我们的主修是学校传统的优势学科,近年来开设了储能系统、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领域开发的课程。”黄峥表示,此次培训项目旨在引导对这个行业的了解让他有信心投递简历。 “为了让学生职业发展和产业发展同向,准备工作要从‘第一公里’开始。”南京工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陆青海表示,“我们坚持‘一业十企’工作制度,积极锚定产业新变革,满足能源、化工、建材等新产业需求。近年来,一直朝着绿色建筑、智能建筑、新能源方向发展。在现场,黄峥还看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不少新能源电池龙头企业纷纷亮相。”在校园讲座和招聘会上,“这些公司的人才需求是复杂而多样的。他们既要专业又要交际,对外语水平和技能证书都有具体要求。”黄哲吴表示,只有清楚了解工作情况,找工作才会更有信心。随着重点行业迈上新台阶,人才需求将发生哪些变化? “专业技术人才紧缺,实习和项目经验成为招聘中的‘硬通货’。”江苏省教育厅大学生教研处处长王云辉介绍,对此,教育厅将举办有针对性的招聘活动,精准培养相应人才,并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搭建起培养的桥梁,根据实际情况继续带来其他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对接活动。另一方面,落实《实施方案》,优化我校纪律和基础设置。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提出,推动高等学校一批支撑新生产力发展的学科专业建设,提高学科专业的科学性、适应性和前瞻性。规划到2027年,85%以上的新增学科专业是江苏国家急需的;到2030年,江苏“1650”产业体系(16个先进制造业) 50个产业链),所需学科专业覆盖率达到100% 南京农业大学以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为驱动,推动培养与培养挂钩,优化专业结构,近三年建成智慧农业、生物育种等11个专业;扬州职业技术大学致力于江苏高端装备、新能源等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完全符合产业布局的专业群体……多方联动,江苏工业人才人才支撑持续上升。精准引导就业服务《点对点》记者丁亚松 陕西杨凌,秋意正浓。西北农大农学院2026级学生吴永巴特深吸一口气,手里拿着简历。日前,吴永巴特接到顾问的电话,“四川国光公司正在招聘农业技术专家,是一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你的主业非常契合,你可以集中精力准备。” ”在仔细了解公司现状、工作内容、岗位要求后,吴永巴特表示:“我真的是发自内心的推荐。 “如何实现点对点的精准就业服务?”在传统的就业服务中,我学生出国投资、企业盲目选择的现象普遍存在。 “为了打破人才供需双方的数据壁垒,我们构建了强化AI学生成长档案系统,收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轨迹、实践经历、职业兴趣等数据,构建能力档案,为就业指导服务提供支撑。”该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马宁介绍。在招聘现场,听完面试官提出的诸多问题后,吴永巴特表示,“我接触到了很多AI模拟面试题。 AI不仅帮我分析了面试中的语气和表达问题,还提出了很多建议。 “吴永巴特的实用性得益于学校的数字化工作服务系统。”我们开发了AI模拟面试、AI优化、在线咨询等服务。例如,系统可以诊断拼写错误、职位空缺和优化简历项目,以提高对预期职位的适合性。它还可以在采访后分析问题。生成报告、提供建议等等。马宁表示,据SA统计,使用AI优化服务的学生平均考试成绩提高30%。 “面试通过了!” “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吴永巴特立即向辅导员分享了这个好消息。回顾四年的学习,吴永巴特对学校的整个职业学习感触颇多:‘稷下学堂’一对一指导,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专业技能和信心不断增强。”他说。从AI赋能到精准帮扶,从课程体系到实训平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构建了立体化的岗位发展指南。每周进行一对一的职业咨询。对于 2026 年的毕业生来说,WO搜寻训练营NG岗位开业,举办10场简历咨询活动。 “我们将立足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持续构建良好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技能、有担当的优秀农林人才。”学校党委副书记严祖书说。离开学校“连绵一线”后的跟进与帮助 本报记者张云鹤穿上白大褂,高高兴兴地走进系里,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小李鼓励自己。他是广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2025届毕业生。 9月中旬,签约前海人寿南宁医院神经内科临床医师。 “求职季我放弃了好几个工作机会,毕业时也很慌张。”小李感慨道,但学校的支持从未停止过,“另一个村子里有光明”,网上持续推送高匹配职位信息,开展针对性简历优化指导、模拟面试培训……广西医科大学为离校失业毕业生就业提供多维度帮助,专门开发了助教、科研助理等过渡岗位300个。 “当了几十天的科研助理后,这个‘缓冲期’给了我新的就业机会。”小李说道。今年,像小李一样,一些离校失业毕业生在广西当地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和学校的帮助下,成功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资源供给“源源不断”,就业援助不停歇,毕业生多渠道就业。 2025年离校失业毕业生可继续参加线上就业以及线下双选会。例如,7月至9月共召开10次线上双会,10月将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广西民族大学进行全国城市巡演。广西站招聘活动。借助“宏智助航计划”、“接力援助”计划、“中大校园”就业服务服务等工作,链接更多合适岗位。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的毕业生小周已经尝到了好处。 6月底,小周从一家公司辞职。得知消息后,学生支部的顾问和党员组成了支持小组,对他的就业形势进行评估,帮助他解读政策,并提供面试和职业素养等模块课程。 9月,广西毕业生成功加入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工作需求与救助资源”双账户,提供终身政策,对接供需。 “就业服务暖心、专注、复杂,让你在找工作、打工时不再迷茫,更有信心。”小周说。 “十四五”期间,共向社会输送了5500万高校毕业生。 “十四五”期间,教育部优化培训、就业指导、就业招聘、帮扶和监测评估服务全供应链,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出台社会保险补贴、就业补贴、一次性扩岗补贴等政策,支持企业巩固和扩大就业岗位。与相关部门合作实施一次性增加人员和资金政策,促进国有企业新增就业岗位发展。一是优化政策性岗位招聘安排。五年来,累计向社会输送了5500万高校毕业生,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动力。就业方面,开放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引导全国高校开展“进企业找工作”、“万家企业进校园”等活动。每年累计走访雇主超过200万人次,新增岗位超过2200万个,每年举办超过20万场线下大型毕业生招聘活动;深挖原住民就业空间,会同卫生部持续推进扩大“西部计划”规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青团中央等。会同国家卫健委、中央参办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升级打造全国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每年举办100余场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活动,提供岗位超过2000万个。培训方面,深化人才供需改革,提高人与工作的契合度。启动国家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建设,采集部委、工信部等供需两端各类数据源,对部分省份和高校人才供需适配情况进行分层分类分析;实施“双千”计划提高职工就业能力f 大学生。面向人工智能、低收入经济等12个急需产业领域60个重大建设方向,推动高校设立2654个“微专业”;与学校合作深化教育。教育部实施供需匹配就业教育工程,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展定向人才培养等合作。累计2400余所高校与4300余户单位开展项目对接,立项项目近6万个,惠及毕业生超过1500万人。在帮扶方面,引导各地高校为群体有需要的人建立“一对一”帮扶账户,优先提供指导服务,开展实习培训和工作,精准推荐3-5个针对性强的就业岗位。系统蒸发散。 2021年,在资金支持下,将在“宏智助航”项目中实施培训。截至目前,累计线下培训40.8万人次,线上培训16人次。 7万人。 (数据来源: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司)《每日人物》(2025年11月02日第05页)